1996年承担国家 “七五” 科技攻关项目城市停车场系统规划技术课题。 在制定研究方向和研究纲要的时候,我提出城市停车涉及政策、规划、建设和管理四个层面,这实际上是城市停车的整体解决方案。 这一想法得到了原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景霞的肯定和支持。 她还亲自参与了研究工作。 显然,政策和规划的层面主要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当时首先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因此,研究侧重于对停车政策和规划的开拓性研究,并获得了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依托这一成果,先后完成了建设部委托的城市停车规划导则和城市停车规划建设管理规定的编制工作,进一步深化了北京市2000年的相关停车研究。 本文从静态交通整体解决的角度回顾了停车规划技术的发展,并对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目前我国城市停车的严峻形势,既有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的问题,也有停车政策、规划技术的问题。 2. 在规划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 1) 停车规划滞后,停车规划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城市建设没有将停车场纳入规划,城市停车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 直到日益突出的停车供需矛盾,规划部门被迫正视停车规划滞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缺乏科学的规划作为指导是停车问题的原因之一。 (2) 策划急功近利。
据了解,近期不少城市为了拿到专项资金,都进行了停车场规划。 许多基础工作没有完成。 停车场规划的实施存在疑虑。 (3) 停车规划的可执行性较差。 由于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没有考虑静态交通问题,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没有落实规划中确定的停车设施,停车规划根本起不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指导近期和规划期内城市交通设施的空间布局方面更加薄弱。 许多城市停车规划难以实施。 (4) 停车场规划不系统。
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涉及的部门较多,城市规划设计单位主要是一个空间规划。 停车场所有权和管理的碎片化严重阻碍了统一、系统的城市停车信息平台的建立。 (6) 缺乏对停车兴趣群体的分析。 许多停车计划无法实施,因为停车利益集团的诉求不一致。 比如,在老旧小区建设立体停车库的过程中,很难达成共识。 2. 现行停车规划的弊端分析 (1) 停车规划编制部门主要由各地城市规划部门主持。 大城市一般都有专门的停车场规划,而中小城市在综合交通规划中只把停车场规划作为其中一项内容,因此停车设施规划的层次比较低。
由于停车场规划缺乏刚性,许多城市的公共停车场用地被挪作他用。 该计划尚未实施。 (2) 从规划部门的角度和专业局限性来看,从事停车规划的人员主要由城市规划和交通工程人员组成。 由于专业的限制,他们对智能停车、停车运营、停车场建设和停车场投融资等方面了解不多,只完成了一个停车场的空间规划。 (3) 停车基础数据问题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城市的停车规划缺乏停车设施调查数据的支持,没有基于GIS的停车基础信息数据库; 缺乏基于交通小区 (交通规划分析专用术语) 的停车供需缺口数据。 (4) 在解决历史遗留的停车设施存量不足问题方面做得很少。 几点建议1. 加强停车规划可执行性的建议解决停车规划与停车场建设实施的衔接,应积极开展停车场建设实施规划的研究,结合规划成果对各规划停车场进行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并通过一系列的分析、预测和评价,最后,选择停车需求大、综合经济效益高的停车场进行前期建设,根据停车需求、综合效益、利用率、交通可达性等多项指标,制定各规划停车场的建设顺序,从而促进停车场规划的实施。 2. 停车规划分区建议: 老城区应通过规划建设单位占地面积小的机械车库弥补历史欠账,依靠科技手段提高现有停车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司机寻找停车位产生的无效交通,缓解交通拥堵。 由于路网承载能力有限,在建设停车位时必须考虑停车设施建设与路网容量的关系。
新城区: 研究制定科学的停车配置建设指标和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方案,通过严格执行规划部门的停车配置建设指标,增加基础停车位供给,通过严格执行社会公共停车场规划,解决出行停车问题。 3. 城市规划各阶段停车规划的内容。 建议总体阶段的停车规划应基于用于交通来源分析的土地等宏观数据。 根据停车的总体需求和分布情况,制定停车发展的宏观政策和管理策略以及大型公共停车场的初步规划和布局。 分区规划阶段停车规划: 在总体规划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研究当地城区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条件,在当地进行资源配置,确定停车场的供应和分布。 结合停车行业新技术的发展,增加区域停车诱导系统、智能停车系统、机械停车库等停车新技术的规划内容。
详细规划阶段的停车规划: 重点研究、规划和设计停车场的位置、停车场的形式和规模、出入口的交通组织、停车场的管理等。 详细规划阶段的停车场规划往往包括停车场的可行性研究,研究内容应包括: 停车场建设的必要性; 选址及停车场类型选择; 停车需求预测; 停车场出入口及周边道路的交通组织等。 4. 至于关于整体解决静态交通的建议,停车问题涉及的政策问题、制度问题、技术问题、土地使用问题和资金问题等广泛。 此外,解决多年停车场建设滞后造成的欠费问题,难度很大。 由于停车规划由城市规划部门制定,具体停车项目建设由国家发改委批准进行可行性研究,停车场建设项目投融资由招商部门牵头,而市区一级政府也在进行停车场建设和道路停车运营管理,这种零敲碎打的做法被证明是行不通的。 解决停车问题,要进行总体设计,综合考虑停车场政策、规划、建设和管理,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失误,寻求静态交通的整体解决方案。
建议尽快制定静态交通的整体解决方案,纳入以上内容,由各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协调。 静态流量整体解决方案框图5. 关于建立以专家为首的专业团队的建议,建立一支从事城市停车系统实施的专业团队,包括交通规划师、机械车库、智能停车、财务运营、停车运营管理人员等。 毕竟,中国的城市停车行业和技术已经发展了20多年,在停车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人。 建议适时成立停车产业发展研究院,以停车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为骨干,适当吸纳交通规划、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停车信息平台、机械停车库、停车场投资建设等相关专业人才。 建议国家发改委开展静态运输整体解决方案试点,建设部对静态运输整体解决方案实施进度进行监督。 6. 关于在静态交通整体解决方案中添加停车大数据的建议。 城市交通决策需要大数据支撑 借助大数据的工具,收集方法和基本分析方法不同于以往的方法,通过时间序列、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利用抽样数据找出规律和相关因素。
但是,有一个前提是必须有所有样本,否则仍然是传统方法通过部分数据来推断整体。 停车分为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 静态数据是停车设施的地理信息。 目前,我们试图获取的是停车的动态数据。 与城市交通的其他领域相比,停车动态数据是不完整的,甚至很多城市都缺乏完整的停车静态数据。
停车动态数据对个人和企业具有不同的利用值。 对于个人,可以获得停车指导以节省时间。 对企业来说,可以获得规范管理、减少损失的效益。 考虑到停车是交通出行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停车大数据的使用需要与城市交通其他领域的大数据相结合,体现使用价值。 例如,如果道路交通规划模型中常用的道路阻抗函数用出行时间来表示,则交通阻抗与道路状况、交通流量、道路平整度、交通控制、拒绝停车概率等有关。
该示例说明了停车便利性与道路交通之间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