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灣媒體通報,中芯國際8吋和12吋晶圓廠產能持續嚴重不足。 其中,中芯國際8吋晶圓廠已簽約高通、海思、FPC等重點客戶。 至於12吋晶圓廠,40奈米製程早已爆滿,而具指標意義的28奈米製程則受到高通、聯芯等客戶的青睞,單季出貨量已達1,000萬顆,預計第四季將達到2000萬。 面對8吋和12吋工廠產能不足的情況,中芯國際大膽開始擴產。
目前,中芯國際8吋工廠已被三大客戶訂單擋住,分別是高通、海思的0.18微米電源管理晶片訂單,以及瑞典指紋辨識晶片大客戶的FPC訂單。 總共吃掉了中芯國際8吋廠約60-70%的產能。 在12吋工廠方面,中芯國際的40奈米製程因其廣泛的應用領域而成為長銷工藝,而28奈米製程技術則更為先進。 目前中芯國際擁有Polysion和HKMG工藝,並已陸續接到訂單並量產出貨。
中芯國際執行長邱慈雲表示,28奈米製程單季出貨量已達1,000萬片,並正快速邁向單季2000萬片的目標邁進。 針對物聯網(IOT)應用,中芯國際提出spocull(SMIC Poly contact for ultra low Leakage)概念,採用低功耗、低漏電的特殊製程技術,包括95nm高壓(HV)和95nm超低壓功耗(ULP )及0.13微米低功耗工藝,特別適合物聯網相關應用。吋新廠產能大幅擴充。 中芯國際於10月在上海設立新的12吋工廠。 預計2018年量產14奈米工藝,月產能7萬片,應對台積電南京工廠2018年量產16奈米製程的挑戰。 中芯國際11月宣佈在深圳設立12吋新廠,規劃月產能4萬片。 預計2017年底實現量產。 此外,中芯國際收購了義大利lfoundry約70%的股權。 公司擁有8吋晶圓廠,月產能4萬片晶片。 這是中芯國際首次海外外包併購,主要是為了佈局汽車電子市場。
未來,中芯國際對先進和特殊製程的投資將齊頭並進,繼續投資8吋和12吋工廠,以滿足客戶的產能需求。 2016年第四季,中芯國際單季總產能約40.8萬片(約8吋晶圓),較去年同期成長43.66%。 預計到2017年第四季,單季8吋廠產能將成長至25萬片,12吋廠產能將成長至10.5萬片,全年合計新增約60片。
目前,大陸IC產業自給率仍較低。 業界預計,2019年大陸IC市場規模約1,180億美元。 為了避免大陸IC產業過度依賴進口,大陸持續大力扶持本土半導體產業,而中芯國際在大陸半導體產業扮演龍頭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