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人脸识别系统,能够在三秒内识别出13亿公民中的任何一个人。目标是使系统能够将某人的脸部与其身份证照片进行匹配,准确率达到90%左右。该项目由公安部于2015年启动,正在与总部位于上海的安保公司合作开发。
据知情人士透露,该系统可连接网络监控摄像头,并将利用云端设施连接到全国各地的数据存储和处理中心。不过,也有研究人员表示,由于人脸识别的技术限制和庞大的人口基数,研究遇到了很多困难,目前尚不清楚系统何时能够完成。目前,类似的系统在较小层面上运行,包括警方数据库和城市或省级身份证池。
但这些操作都是各自为政,规模也小得多。核心数据是为全国性系统构建的,包括每个中国公民的肖像信息,规模达到13TB。根据该部门网站上的技术文档以及警方研究人员撰写的文件,一个包含详细个人信息的完整数据库的大小不超过90TB。
清华大学电气工程系副教授陈建生表示,该系统的建设规模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因为没有哪个国家的人口比中国更多。他表示,该系统的开发是为了安全和政府用途,例如追踪通缉嫌疑人和公共管理。使用该数据库信息的商业应用将不符合现行法规。“然而,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长,政策也会发生变化,”他说道。通过适当的监管,商业部门可以访问该数据库,从而创造新的商业机会。
中国企业将人脸识别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推向了新的高度。只需对着摄像头微笑或眨眼,学生就能进入教室,乘客无需登机牌即可登机,食客也能在肯德基点餐,甚至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食堂刷脸。一些餐厅甚至通过算法,让机器对顾客的外貌进行评分,从而为顾客提供折扣。五官“漂亮”(例如五官对称)的顾客得分更高,因此餐费也会更便宜。
北京的一些公共厕所也使用面部识别技术,以便自动送纸器为在给定时间内多次需要用纸的人提供厕纸。面部识别还可以取代用于支付的其他个人身份识别方法,例如扫描指纹或手机二维码。但政府的这个项目引发了人工智能专家的争议。天津南开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程明明表示,尽管该项目的规模正在扩大,但技术进步意味着所有信息都可以存储在小型便携式驱动器中,这增加了数据被盗的风险。
他表示,现在手持商用硬盘可以存储超过10TB的数据,你可以把它装进行李箱,然后登机。“如果面部数据和相关个人信息被窃取并放到互联网上,将造成很大的问题。例如,由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个人或组织可以在聚会或街头拍摄照片,并在陌生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识别他们。”但与公安部合作的安保公司I否认了这种可能性。该公司表示,“下载全部数据就像用核弹头发射导弹一样困难,需要几名高级官员同时插入并转动钥匙。”
这套13.6亿人脸识别系统由位于上海的安保公司isvision开发。《南华早报》向isvision证实,该公司去年中标并签署了合同,但拒绝透露细节。“开发进度保密,目前我们还没有公开披露的信息,”该公司发言人表示。据该公司网站介绍,早在2003年,一台具备面部识别功能的电视安保摄像机就首次部署在天安门广场。该系统与警方嫌疑人数据库相连,可以在大量人群中识别和追踪潜在目标。
北京人口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范寅表示,由于政府对速度和准确度的要求很高,项目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输入照片、性别和年龄段时,系统需要在3秒内找到匹配,准确率达到88%以上。范寅和同事测试了清华大学研发的人脸识别算法,结果令他们失望,而清华大学在该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他们发现,与所寻找的人脸最匹配的照片的准确率不到60%。范教授及其合作者在5月份发表于国内《电子科技期刊》的一篇论文中报告称,在前20次测试中,准确率仍然低于70%。“这并不能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他们补充道。isvision开发的系统将使用seettech开发的算法,seettech由来自北京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几位研究人员创立。
Seetatech向《南华早报》证实了其参与国家人脸识别项目,但拒绝进一步置评。熟悉该项目的研究人员表示,仍然存在一些巨大的技术障碍。研究人员表示:“在13亿人口中,一些毫无血缘关系的人长得过于相似,甚至连他们的父母都难以区分。” “目前,只有几家与公安部密切合作的安全公司才能访问该数据库。” “更多的访问权限肯定会导致更高的数据泄露风险。” 研究人员警告说,人脸识别的便利性可能会以牺牲日常生活的安全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