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承擔國家 「七五」 科技攻關項目城市停車場系統規劃技術課題。 在制定研究方向和研究綱要的時候,我提出城市停車涉及政策、規劃、建設和管理四個層面,這實際上是城市停車的整體解決方案。 這一想法得到了原國務院參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景霞的肯定和支持。 她還親自參與了研究工作。 顯然,政策和規劃的層面主要是政府的責任,也是當時首先要研究解決的課題。
因此,研究側重於對停車政策和規劃的開拓性研究,並獲得了建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依託這一成果,先後完成了建設部委託的城市停車規劃導則和城市停車規劃建設管理規定的編製工作,進一步深化了北京市2000年的相關停車研究。 本文從靜態交通整體解決的角度回顧了停車規劃技術的發展,並對存在的問題和今後的工作提出了建議。 目前我國城市停車的嚴峻形勢,既有管理體制、管理手段的問題,也有停車政策、規劃技術的問題。 2. 在規劃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 1) 停車規劃滯後,停車規劃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城市建設沒有將停車場納入規劃,城市停車設施缺乏統一規劃和合理布局。 直到日益突出的停車供需矛盾,規劃部門被迫正視停車規劃滯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缺乏科學的規劃作為指導是停車問題的原因之一。 (2) 策劃急功近利。
據了解,近期不少城市為了拿到專項資金,都進行了停車場規劃。 許多基礎工作沒有完成。 停車場規劃的實施存在疑慮。 (3) 停車規劃的可執行性較差。 由於在城市總體規劃階段沒有考慮靜態交通問題,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沒有落實規劃中確定的停車設施,停車規劃根本起不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指導近期和規劃期內城市交通設施的空間布局方面更加薄弱。 許多城市停車規劃難以實施。 (4) 停車場規劃不系統。
停車場規劃、建設和管理涉及的部門較多,城市規劃設計單位主要是一個空間規劃。 停車場所有權和管理的碎片化嚴重阻礙了統一、系統的城市停車信息平台的建立。 (6) 缺乏對停車興趣群體的分析。 許多停車計劃無法實施,因為停車利益集團的訴求不一致。 比如,在老舊小區建設立體停車庫的過程中,很難達成共識。 2. 現行停車規劃的弊端分析 (1) 停車規劃編制部門主要由各地城市規劃部門主持。 大城市一般都有專門的停車場規劃,而中小城市在綜合交通規劃中只把停車場規劃作為其中一項內容,因此停車設施規劃的層次比較低。
由於停車場規劃缺乏剛性,許多城市的公共停車場用地被挪作他用。 該計劃尚未實施。 (2) 從規劃部門的角度和專業局限性來看,從事停車規劃的人員主要由城市規劃和交通工程人員組成。 由於專業的限制,他們對智能停車、停車運營、停車場建設和停車場投融資等方面了解不多,只完成了一個停車場的空間規劃。 (3) 停車基礎數據問題由於各種原因,許多城市的停車規劃缺乏停車設施調查數據的支持,沒有基於GIS的停車基礎信息數據庫; 缺乏基於交通小區 (交通規劃分析專用術語) 的停車供需缺口數據。 (4) 在解決歷史遺留的停車設施存量不足問題方面做得很少。 幾點建議1. 加強停車規劃可執行性的建議解決停車規劃與停車場建設實施的銜接,應積極開展停車場建設實施規劃的研究,結合規劃成果對各規劃停車場進行建設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並通過一系列的分析、預測和評價,最後,選擇停車需求大、綜合經濟效益高的停車場進行前期建設,根據停車需求、綜合效益、利用率、交通可達性等多項指標,制定各規劃停車場的建設順序,從而促進停車場規劃的實施。 2. 停車規劃分區建議: 老城區應通過規劃建設單位占地面積小的機械車庫彌補歷史欠賬,依靠科技手段提高現有停車資源的利用率,減少司機尋找停車位產生的無效交通,緩解交通擁堵。 由於路網承載能力有限,在建設停車位時必須考慮停車設施建設與路網容量的關系。
新城區: 研究制定科學的停車配置建設指標和公共停車場布局規劃方案,通過嚴格執行規劃部門的停車配置建設指標,增加基礎停車位供給,通過嚴格執行社會公共停車場規劃,解決出行停車問題。 3. 城市規劃各階段停車規劃的內容。 建議總體階段的停車規劃應基於用於交通來源分析的土地等宏觀數據。 根據停車的總體需求和分布情況,制定停車發展的宏觀政策和管理策略以及大型公共停車場的初步規劃和布局。 分區規劃階段停車規劃: 在總體規劃發展戰略的指導下,研究當地城區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條件,在當地進行資源配置,確定停車場的供應和分布。 結合停車行業新技術的發展,增加區域停車誘導系統、智能停車系統、機械停車庫等停車新技術的規劃內容。
詳細規劃階段的停車規劃: 重點研究、規劃和設計停車場的位置、停車場的形式和規模、出入口的交通組織、停車場的管理等。 詳細規劃階段的停車場規劃往往包括停車場的可行性研究,研究內容應包括: 停車場建設的必要性; 選址及停車場類型選擇; 停車需求預測; 停車場出入口及周邊道路的交通組織等。 4. 至於關於整體解決靜態交通的建議,停車問題涉及的政策問題、制度問題、技術問題、土地使用問題和資金問題等廣泛。 此外,解決多年停車場建設滯後造成的欠費問題,難度很大。 由於停車規劃由城市規劃部門制定,具體停車項目建設由國家發改委批准進行可行性研究,停車場建設項目投融資由招商部門牽頭,而市區一級政府也在進行停車場建設和道路停車運營管理,這種零敲碎打的做法被證明是行不通的。 解決停車問題,要進行總體設計,綜合考慮停車場政策、規劃、建設和管理,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失誤,尋求靜態交通的整體解決方案。
建議盡快制定靜態交通的整體解決方案,納入以上內容,由各市政府主要負責人牽頭協調。 靜態流量整體解決方案框圖5. 關於建立以專家為首的專業團隊的建議,建立一支從事城市停車系統實施的專業團隊,包括交通規劃師、機械車庫、智能停車、財務運營、停車運營管理人員等。 畢竟,中國的城市停車行業和技術已經發展了20多年,在停車的各個領域都出現了一批具有豐富經驗的人。 建議適時成立停車產業發展研究院,以停車領域經驗豐富的專家為骨幹,適當吸納交通規劃、智能停車管理系統、停車信息平台、機械停車庫、停車場投資建設等相關專業人才。 建議國家發改委開展靜態運輸整體解決方案試點,建設部對靜態運輸整體解決方案實施進度進行監督。 6. 關於在靜態交通整體解決方案中添加停車大數據的建議。 城市交通決策需要大數據支撐 借助大數據的工具,收集方法和基本分析方法不同於以往的方法,通過時間序列、回歸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利用抽樣數據找出規律和相關因素。
但是,有一個前提是必須有所有樣本,否則仍然是傳統方法通過部分數據來推斷整體。 停車分為靜態數據和動態數據。 靜態數據是停車設施的地理信息。 目前,我們試圖獲取的是停車的動態數據。 與城市交通的其他領域相比,停車動態數據是不完整的,甚至很多城市都缺乏完整的停車靜態數據。
停車動態數據對個人和企業具有不同的利用值。 對於個人,可以獲得停車指導以節省時間。 對企業來說,可以獲得規範管理、減少損失的效益。 考慮到停車是交通出行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停車大數據的使用需要與城市交通其他領域的大數據相結合,體現使用價值。 例如,如果道路交通規劃模型中常用的道路阻抗函數用出行時間來表示,則交通阻抗與道路狀況、交通流量、道路平整度、交通控制、拒絕停車概率等有關。
該示例說明了停車便利性與道路交通之間的關系。 .